今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提出将按照“区域先行、分步实施”推进思路,于2024年秋季学期全面推行实施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2025年秋季学期做到全省小学全覆盖。
从“课间十分钟”“每天不少于30分钟体育大课间”到“每天一节体育课”,青少年体质健康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话题。此次,江苏在小学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为真正实现全覆盖探索经验,广受瞩目。记者连日来走访了江苏一些学校,探寻上好体育课的实招。
体育课如何开足?
着眼孩子成长发展,各地出台特色方案
江苏“每天一节体育课”政策一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何保障体育课开足开好?方案提出,要着眼于孩子的成长发展,通过引入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开展丰富的体育竞赛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在全省13个设区市共设置了33个试点地区。
在市域层面,无锡市出台地方规定,要求在实施过程中,严禁削减体育课时,严禁其他学科及活动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无锡市教育局体卫艺处负责人杨永立说:“我们将全面实施的时间提前了一个学期,本学期试点实施,明年春季学期再在其他区域全面实施。采取初中阶段与小学阶段同步推进的方式,同时探索高中阶段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
在区县层面,苏州市姑苏区按照“一校一策”的推进思路,全面保障小学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鼓励学校充分挖掘课时资源,通过跨学科、多学科协同等形式,确保每天一节体育课课表调整到位。目前,全区47所学校均已将课时落实到位。无锡市梁溪区则拿出了细化方案,如小学一、二年级,在原4节体育课的基础上增加1节“趣味田径”“快乐体操”等特色体育课;三至九年级可采用“基础必修课+体能课+走班选项课”的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
淮安市金湖县通过评价倒逼学校和家长重视“每天一节体育课”工作,将小学体育素养测试纳入考核体系中,其占比为20%,超过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的占比,同时学生体育素养测试成绩计入毕业总分。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李芳认为,“每天一节体育课”后续要推广,政策保障要到位,“政策支持与学校落实应形成合力,才能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去解决试点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体育课如何开好?
以特色项目为载体,学校拿出“妙招”
走进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校,学生吴一仪正在操场上参加学校特色体育活动——快乐体操。冬日的上午,小家伙不惧严寒,一会儿跟随音乐起舞,一会儿又忙着上蹦床完成动作。“我喜欢上体育课,在户外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感觉特别开心。”吴一仪说。

方案鼓励学校以体育特色项目为载体,大力开展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基础项目,积极推进武术、舞龙舞狮等传统项目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丰富教学组织形式。今年秋季学期以来,各地学校积极拓展体育课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校校长张瑾介绍,学校先后成立跑酷、儿童体操、蹦床等快乐体操俱乐部,以及校园足球、田径、射箭、跆拳道等项目,实现“生生有项目、生生在团队、生生爱运动”的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要开好“每天一节体育课”并非易事,寻找运动场地也是一大考验。无锡市梁溪区是老城区,不少学校空间非常紧张。近两年,该区利用新校建设、老校改造契机,高标准建设学校体育场馆。目前,全区有游泳馆9个、室内体育场馆33个、室外田径场59片,全区中小学体育运动场地面积近两年增加了13万平方米。
梁溪区各校积极“挖潜扩容”,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新型学习空间改造,全面增加体育运动空间供给。很多学校将走廊、天台、连廊、架空层等“金边银角”空间,变为创意运动空间。记者在东林小学看到,学校利用架空层建设了风雨操场,积极推进“小场地体育课”规划。
“小学校有小学校的做法,大学校有大学校的做法。总之,先动起来,通过试点,把学校不同的做法收集起来,总结经验后再全面推广。”梁溪区教育局局长周唯巍说。
体育教师从何而来?
优化机制,“自己培养、跨界聘请”都可以
增加体育课,师资得跟上。方案提到,学校可采用“进、转、培、聘、送”等多种方式优化体育师资保障。苏州工业园区打造专兼职“体育授课教师”队伍,由学校体育教研组统一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由专职教师逐步引导兼职教师掌握授课技巧,聘请有运动经验的专家、运动员、教练员入校辅导。
常州市钟楼区作为该市唯一体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在秋季学期以来,进一步升级优化课程设置。目前,区域内学校已实现小学一、二年级每周8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每周7节体育课。区教育局副局长曹月红介绍,钟楼区提出了“人人都是体育工作者”的理念,不仅全体教师参与其中,还将充分引进体育俱乐部、社团等外部资源,优化体育师资。
淮安市金湖县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一是借助乡镇小规模学校整合的机会,合理分配全县专职体育教师力量;二是充分挖掘文化课教师中的体育人才担任兼职体育教师,实施兼职教师跨年级、跨班级任教;三是通过外聘等途径补充体育师资,确保体育教师人数能够满足“每天一节体育课”工作开展的需要。
此外,不少学校还尝试借助“外力”。南京市银城小学教育集团象山小学邀请巴黎奥运会女子自由式摔跤57公斤级铜牌获得者、校友洪可新回到母校,助力学校开办特色体育课程。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安澜路小学邀请巴黎奥运会女子曲棍球银牌获得者范云霞走进母校,指导大家学习曲棍球的技术动作。
谈及“每天一节体育课”明年在全省小学实现全覆盖的目标,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相关负责人说:“体育锻炼要从小抓起,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江苏将扎实推动各地落实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要求,让每一个孩子都受益。”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07日 第01版
■敢闯会创 强国有我
11月19日,北京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清华大学毕业生、清航装备创始人李京阳团队研发的“大载重比高稳定性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3年至今清航装备已拿到近9亿元的订单。
“我们首创了交叉双旋翼复合推力尾桨无人直升机技术,为我国直升机领域增加了一个新构型。”李京阳自豪地说,“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是国家刚需,关键技术突破必须靠我们自己。我和团队将竭力奋进,在无人直升机领域持续深耕,努力让无人直升机飞得更高、更快、更稳,载重能力更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浪潮中一展胸襟,航空报国,不负时代。”
始于儿时的蓝天梦
因为从小就有蓝天梦,李京阳本科和博士专业都与飞行器相关,他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在这个领域某些方面被“卡脖子”的艰难。2015年,博士毕业的李京阳和4个志同道合的师弟联合创建了清航装备,开启造飞机之旅。
从企业创办到2019年世界首架交叉双旋翼复合推力尾桨无人直升机研制成功,李京阳团队历时4年、辗转六地,只为寻找合适的试验场地、飞行空域,甚至组装车间。
为了检验直升机在各种极端气候环境下的性能,李京阳团队经常要带直升机到处进行试验,从酷暑到严寒,从沿海平川到内地高原。
在创业的过程中,那些失败的镜头深深地刻在李京阳心里:在朔北的寒风中,团队成员脱下大衣围住飞机,只为让僵硬的手指能够拧紧松动的螺栓;在无人区的高速测试中,飞机在空中解体,落下一地残骸……面对失败和挫折,他们也曾感到沮丧和失落。
“创业是在失败中找成功,90%的时间都是痛苦的。”李京阳笑道。
创业9年来,从提出世界首架交叉双旋翼复合推力尾桨无人直升机概念到首次研制成功,再到系留无人直升机、仿生人工智能飞行器等更多产品不断迭代推出;从载重30公斤、60公斤、200公斤到600公斤的不断攀升;获得140余项专利软件著作权,其中发明专利70余项……向着更高、更快、更稳、更强的目标,李京阳团队在无人直升机的航道里“展翅翱翔”。
“大赛是我们创业的转折点”
“我们提出并研制出了世界首架交叉双旋翼复合推力尾桨无人直升机,具有载重大、操控稳、突防快的优势。载重相比传统构型提高30%,速度相比同级机型提升100km/h,打破了国外在复合推进高性能直升机领域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2019年夏天,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冠军争夺赛现场,李京阳的清航装备被专家赞为“完美地结合了梦想、技术和商业的项目”。
自儿时梦想启航,这个来自清华园的创业团队终于在此刻迎来了高光时刻:在全球109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现场150位评委中125位的支持,以绝对优势拿下了总冠军。
“大赛是我们创业的转折点,使我们从学生团队转变成了真正的创业者。”李京阳说,大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从校赛、省赛到国赛,团队不断和投资人、政府对接,不断地打磨项目,使产品、技术、商业模式更加成熟。
此后,荣誉和订单纷至沓来。清航装备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称号。2019年企业采购订单即达2000万元;2020年投中国内消防领域工业级无人直升机采购的第一标,并于2021年完成批量交付;2022年紧急驰援重庆缙云扑灭山火;2023年支援京津冀特大洪水被困地区物资投送……
“我们的科技创新产品切实地运用到了应急救援领域,切实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贡献,我们感到很自豪也很幸运。”李京阳说。
以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兴业英才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航展上,清航装备发布了最新款机型,有效载重达600千克,续航时间超10小时,可广泛适用于各类极端应用场景。创业以来,李京阳团队一直保持着创新活力,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立志做百年企业☢️。
近6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除了李京阳团队,清华大学还取得了3个总决赛亚军的好成绩,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芯片制造、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
清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胡楚雄介绍,清华大学构建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了多学科联动的创意、创新和创业“三创融合”校级协同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从创意、创新到创业的全过程成长通道,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大赛带动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式的探索与实践。”胡楚雄说,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清华大学将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发展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07日 第01版